地质学论文_东秦岭黄水庵钼矿床的碳酸岩成因与
文章目录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和测试方法
4 测试结果
4.1 痕量元素
4.2 Sr-Nd同位素
4.3 Pb同位素
5 讨 论
5.1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
5.2 黄水庵碳酸岩成因
5.3 构造指示意义
6 结 论
文章摘要:通过痕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研究,探讨东秦岭黄水庵碳酸岩的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对三叠纪时期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钼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提供指示。黄水庵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内,是一种独特的碳酸岩脉型钼矿床,辉钼矿主要呈放射状集合体和细脉状产于碳酸岩脉中。黄水庵碳酸岩主要由淡粉红色方解石(>70%)和石英(<15%)组成。痕量元素方面显示碳酸岩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Sr-Nd-Pb同位素表明碳酸岩具有相对较高的(87Sr/86Sr)i值(0.706 1~0.706 5)和偏低的εNd(t)值(-16.4~-14.7),Nd同位素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 183~2 322 Ma,岩浆源区与金属成矿物质来源均表现为富集地幔EMI与下地壳的混合特征。综合年代学和Sr-Nd-Pb-Hf同位素研究结果,认为黄水庵碳酸岩脉(209.5~207 Ma B.P.)形成于秦岭造山带后碰撞阶段,由于地壳增厚,富含钼等金属的下地壳发生拆沉作用并与EMI地幔端元混合,在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情况下形成富含Mo、Pb、S和REE的硅酸盐-碳酸岩熔体,经不混溶作用和结晶分异形成黄水庵碳酸岩。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