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校理工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讨

1 以教育方针引领理工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发展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尤为重要。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高校理工学科专业是研究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的专业,作为现代教育分支学科,必须承担起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使命,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高校各教育分支学科具有各自不同特点和教学规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也必须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体系。2017年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现“专”与“红”的有机融合这一要求,必须不断推进高校理工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注重将理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于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满足理工学科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以“一盘棋”思维推进理工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一盘棋”谋划,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使发展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这一观点,就必须注重构建课程衔接体系、双渠道实现体系、教材和评价体系,推动专业课程思政的系统化发展。

2.1 建设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衔接体系,整体性推进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推动“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隐性思政”——专业课程思政的同向发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必须注意与思政理论课的内容衔接,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思政元素,在拓展思政理论课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因势利导,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目标,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衔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完善思政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2.2 构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实现渠道体系,调动积极性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思政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校园生活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课外活动的积极作用,通过学科竞赛、校外实践和团队活动等参与性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中充分开展思政教育,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多渠道推进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

2.3 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材、评价体系建设,提升规范性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系统化理念,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料体系,并在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等明确目标、要求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在本科评估、年终评教、职称评定等的标准中完善课程思政成效评价内容,科学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推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

3 以系统化观念构建理工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体系

强化理工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发挥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实现这一目标,各专业学科必须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做到有所依托、有的放矢。建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体系,要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是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选择的价值目标。为实现此价值目标,必须多维度构建思政元素体系。这一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是体现思政课程自身特点的元素。同时,必须弘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价值追求,从而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系统化、规范化,进一步探索总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更好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