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统计视角下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

当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随着社会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升,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动物源性食品已经成为食品种比重较高的一个类型。所谓的动物源性食品,其实就是指的是生活中一切可供食用的动物组织、奶类以及蛋等,涵盖动物的肉类以及相关的制品等。这些动物源性食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脂肪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发展到现在,动物性视食品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源性食品使人们的饮食结构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但是,近年来,关于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事件不断增多,在生活乃至社会中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部分问题甚至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重大事件,安徽省出现的“大头娃娃”奶粉状况,猪肉行业使用瘦肉精的问题,以及经常被媒体曝光的寄生虫事件、地沟油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影响地域之广,波及面之大,使食品安全问题被更广泛的关注起来。

然而动物源性食品具有监管对象多样、监管主体过多、监管难度大等特点,使得对于动物源食品监管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对动物源性食品的监管力度不够,检测水平不高,且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管系统,都会导致不规范的监管问题出现。

制约动物源性食品监管的主要问题

基层的监管体系建设滞后

在我国对于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监管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国对于动物源性食品的监管起步晚,现代化程度不高,很多针对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经济效益来源少,造成了对这个问题的不重视,使得基层监管体系相对落后。

缺乏完备的法律法规依据

虽然我国已经出出台了《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一系列关于动物源食品的安全监管法律,但在实际的监管中,容易出现各类新型的问题,这种问题没有被法律完全涵盖在内,因此法律不能完全起到指导和监管的作用。同时出现问题后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不完善,导致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视法规的现象频频发生,如果任由这些兽药和添加剂广泛、过量使用,最终危害的还是人类。

动物源性食品检疫工作不规范

在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检疫工作中常常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有些从业者没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或者缺乏相关的技能素养,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也有部分人员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出于利益原因发现问题却隐瞒,这就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人纯洁性,保证自己的工作不受外部环境的侵扰,做到实事求是。除此之外,检疫设施的落后和检疫环境的恶劣也会导致检疫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情况,难以保障检疫结果的准确性。

基层信息化办公能力建设推进缓慢

现代科技的发展下,物流和互联网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办公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为了在新时期搞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解决信息办公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还能提高检疫的准确性。但在实际的动物源食品安全检疫中,基层信息化办公能力建设的缺失造成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跟不上形势,办公时并不能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快速地传达相关的检疫信息,使得各部门不能实现高效联合执法,从而出现监管漏洞与盲区。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可行对策建议

夯实基层专业化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我国土地面积大,人口众多,因此要一步建立全方面的覆盖型监管体系是非常有难度的。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从细微入手,首先建立起能覆盖区域、乡镇、农村的小型监控点,通过高效和高速的信息化技术,将监管的范围扩大,逐步升级,不断缩小监管盲区,以形成更有效、全面的农村监管体系。与此同时,各级乡镇政府、动物检疫部门以及相关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都要同步建设并实行定员划片、定岗定责的管理体系,以此逐步实现全方面的监管覆盖体系。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对基层人员的福利待遇进行提升,由于检疫工作总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所以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才能保证执法的纯洁性,从严执法,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动物源性产品的安全高效监管与无盲区监管。

强化组织领导及责任落实与追究